把青春讀完

2021年第17期 | 總第594期

VCG211341192616gai.jpg


以青春為名,書寫青春,然而,當我們走過青春,回望來路,卻發(fā)現,假青春之名的“青春文學”并未真正把青春的故事講好。


其中,似乎關于青春的一切都猶如幻象——孤獨、叛逆、炫富、愛情、欺凌、墮胎、車禍、斗毆、多角戀,成為填塞進青春文學中矯情的“疼痛”。無論是青春尚未到來的彼時,還是青春即將離我們而去的今天,青春文學里的“青春”從未降臨現實世界。


這就不難理解,為何青春文學會被貼上諸多負面標簽,甚至很多學者不屑于討論這種特殊時代的類型文學。負評同樣會遷移到寫作者身上,一旦被歸類于青春文學作家之列,就或多或少帶有貶損的意味,以至于待青春文學的高光時刻落幕之時,他們悄悄調轉了人生的朝向。


不可否認的是,青春文學是一代人難以抹去的集體記憶,早已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。每一代人都受到了不同文學作品的滋養(yǎng),即便經歷過21世紀初期青春文學鼎盛時代的80后、90后,他們既有躁動的荷爾蒙和天馬行空的幻想,亦有青春文學沒有真正書寫出來的青春的迷茫與成長的力量。


把青春讀完,當下,曾經的青春文學寫作者盧思浩越發(fā)認同海明威的一句話:“人生最大的遺憾,是一個人無法同時擁有青春和對青春的感受。”這或許是從小情小愛中逃遁,見過更大的世界、成為更有厚度的自己之后,盧思浩對青春文學、對過往的自己最具現實意義的思考。


總有人正青春,總有孩子要長大,越過青春文學的山丘,通向更寬、更遠的前路。讀過、寫過青春文學都不是“黑歷史”,最重要的是我們終有一天會知曉,表達沒有高下,文學卻有好壞之分。


正如盧思浩所說,希望,有朝一日,他所呈現的青春的質感,能像毛姆的《人性的枷鎖》或馬爾克斯的《霍亂時期的愛情》那樣。


閱讀完整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