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替社會

2024年第17期 | 總第666期

要如何為“平替”一詞溯源?


即便能找到最初那個靈光一閃而過所留下的痕跡,我們也很難得知,將利益最大化的偏好,是何時被植入人性的。


平替之所以被關注,總是源于一些眼下無法觸達的需求。這種需求的高,可能是指價格的高,可能是指品質的高,但歸根結底,說的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高——面對緊急而必須的需求,我們無暇去衡量附加價值,除非我們希望生活環(huán)境更賞心悅目一點,體驗更愉悅一點,面對外界時的自信心更充足一點。


消費欲望這個東西,可能是如潮汐般隨時代起起落落的——“平替”唱罷,“精致窮”便登場;亦可能在同一個人的不同生活面向中,以不同的姿態(tài)并行。但貫穿其中的,始終是一種相對積極的心態(tài),讓人們得以正視欲望,選擇力所能及的生活方式。


“平”是實踐的方式,而這種階段性的滿足,其實依然建立在“替”這個關鍵詞上。


如今,平替的風吹向國外,標簽“dupe”在社交媒體上刷屏,瀏覽量高達數(shù)十億次。而我們身邊的平替,早已成為并深刻地融入我們的日常:用白牌替代大牌,用社交平臺資訊替代大部頭閱讀,用穩(wěn)定而靜止的生活替代充滿未知且充滿挑戰(zhàn)的曠野……


是的,當外界標準帶來的只有內耗,發(fā)生改變的絕不只是消費上的選擇。上流階層、精英人士的形象固然誘人,但當平替教人學會計算投入產出比之后,曾經(jīng)有多執(zhí)著于個人展示面,現(xiàn)下就有多自由。


畢竟,將日子過得省力且愜意的訣竅,每個普通人都知道。

閱讀完整文章